时间:2022-09-28 16:12:37 | 浏览:839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冰珂 通讯员马鹏飞 姚海超 李林果
平顶山市石龙区位于平顶山市西部,总面积60.6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办事处,3个城市社区、24个农村社区,总人口7.5万人(农村人口4.5万人)。
近年来,石龙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坚持“三化”道路和“三区”建设协同发展的同时,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抓产业促脱贫,保就业惠民生,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石龙远眺
五项举措发力脱贫攻坚
12月3日,石龙区龙兴街道军营村脱贫户毛占华正在打包晾晒好的艾草。今年年初,他在该区艾尚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下,栽种近3亩艾草,并与合作社签订了收购订单,收割后直接卖给合作社,挣了6000多元。
“艾尚园是我们石龙区的带贫企业,今年以来带动25户贫困户年均增收4000元,并为周边群众提供30多个就业岗位。”军营社区第一书记宋冠召说。
从种植艾草,到“自种自收自加工”,军营社区不断探索创新路子,延长艾产业链条,辐射带动周边更多村集体、市场主体、群众在艾产业中获益,形成了艾草种植覆盖全区的产业格局。
石头山变花果山
近年来,石龙区坚持以脱贫攻坚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全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狠抓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切实抓好阶段性攻坚重点,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一个擂台”强抓手。石龙区大力开展“夺旗争先”竞赛活动,分行业单位、街道、社区、帮扶单位开展竞赛,对脱贫攻坚每项任务量化打分,月通报、季奖惩,半年小结、全年总结,在全区形成了浓厚的“比、赶、超”实干氛围。脱贫攻坚以来,累计发放奖励资金77.2万元。
“两个机制”促落实。该区建立完善脱贫攻坚重点工作交办机制,以交办单的形式,明确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压实区直单位、街道和社区的责任。同时,针对县级领导建立了重点工作提示机制,定期梳理需要县级干部督导指导的工作,以提示函的形式予以提示交办,推动工作更好、更顺利地完成。
“三个奖补”增动力。为了提升群众脱贫动力,石龙区大力开展产业奖补、务工奖补,鼓励贫困群众从事产业发展或外出务工。同时,该区广泛开展孝善奖补活动,激发子女赡养老人主动性,有效解决了老年贫困户的赡养难题。数据显示,脱贫攻坚以来,石龙区累计发放三项补贴资金195.14万元。
富硒红薯喜获丰收
“四项产业”促增收。石龙区土地稀少,多为坡地,但硒含量丰富,故借此发展优质林果种植、富硒作物种植加工、艾草种植加工、食用菌种植等产业,培育建立了一大批带贫主体,通过务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回收农作物等形式带动贫困户143户,户均年增收3800余元。
“五个覆盖”强保障。在扶贫搬迁安置点山高社区,居民打开水龙头,便能用上清凉的自来水。除了24个村(社区)自来水管网全覆盖外,石龙区还对无能力缴纳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贫困户予以兜底解决,实现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全覆盖;加大就业指导和公益性岗位开发,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全覆盖;通过光伏、产业、租赁等多种途径,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全覆盖;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与主城区环境治理一并实行专业化运营,实现垃圾清运市场化全覆盖。
截至目前,全区贫困村已全部退出,所有贫困户已全部高质量脱贫,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年底的1813.8元增长到目前的15455.36元,增长了7.5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区所有贫困村达到“六通四有”标准,非贫困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面貌有了根本性变化。
赤松茸撑起“致富伞”
“一村一品”描绘乡村画卷
你见过树林下套种食用菌吗?在石龙区龙兴街道楝树店村我们看到了这种新的食用菌——赤松茸。
赤松茸,又名皱环盖菇、酒红球盖菇,俗称益肾菇、粗腿蘑,近年来人工培育成功,开始推广应用。该菇系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新菇种,也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品种之一。
“我们在种植过程中用的是农家肥,种的赤松茸和普通香菇相比,口感比较好,我们批发价格是10元钱一斤,市场上每斤能卖二三十元。”种植大户李俊杰说。
而该街道的许坊社区,则利用交通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我们这个生态园投资700余万元,流转土地500亩,全部建成后将成为集旅游休闲、林果采摘、垂钓观光等于一体的高品质特色农业休闲旅游园区。”汇民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蔡金源说。
开在家门口的技能培训班
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近年来,石龙区结合各村实际,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按照政府扶持、基地建设、“支部+公司+农户”的供销模式等思路,帮助各村集中力量培育特色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石龙区采取走出去取经、请进来讨宝的方法,多次组织干部和村民代表外出参观学习特色农业先进经验。如今,该区初步形成了富硒红薯、艾草、鸽子蛋、红香酥梨、大棚蔬菜、食用菌等“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带动近百户贫困户和农户实现就近创业就业,每年每户平均增收2000元。
乡村振兴,既要“里子”,也要“面子”。石龙区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治理,先后建成村级游园17个、文化活动广场24个,打造800亩高品质生态绿化廊道,在全区24个行政村全部建立市场化卫生保洁机制,新建、改建村级无害化公厕,实现每村专职保洁员全覆盖、农村垃圾日产日清处理,不断提升乡村“颜值”。
美丽乡村惹人醉
充分就业提升民生福祉
12月3日,笔者从石龙区人社局获悉,今年该区为11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19.34万元,为16名企业技能人才发放技能补贴2.9万元,发放企业一次性吸纳贫困人员就业补助4.2万元、创业担保贷款19家295万元。
近年来,石龙区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主线,坚持促改革、稳就业、惠民生,实现全民技能振兴,城乡就业更加充分,人才队伍更加壮大,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城乡公共服务更加优化。
“琉璃不对儿”表演
就业是民生之本。石龙区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组织实施“线上春风行动”,通过微信公众号、手机短信、电视台播放区内外企业岗位信息,提供岗位5000余个,并通过发放务工补贴近90万元,激励群众外出就业。
同时,石龙区鼓励村(社区)根据自身需要,开发村级就业岗位145个,优先安置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兜底就业;开发区级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和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目前,全区已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257个。
为了帮助群众实现高质量就业,石龙区积极推动农民工尤其是贫困人员参加家政服务、烹饪、电焊、养老护理等实用技术培训,强化技能培训促进就业。今年已组织开展技能(提升)培训21期,其中贫困人员46人,全部实现就业。
文化墙成风景线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石龙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1389人次,实现全区有培训意愿且符合条件贫困劳动力培训率100%、有就业能力且有就业意愿贫困劳动力就业率100%、贫困群众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应享尽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图片均为马鹏飞摄)
编辑:王超越
黄石港区政府近日作出决定,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争创全国现代服务业试验区。力争到2025年,第三产业占比达85%以上。作为中心城区的黄石港,随着城市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服务业已成为全区的主要经济支柱。早在几年前,黄石港区就
民生无小事。一座幸福之城,温暖明亮的民生底色不可或缺。焦作市马村区委、区政府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每年都集中力量办理一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民生实事项目,涉及交通出行、教育医疗、养老服务等方方面面。截至目前,2022年马村
密码在哪?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产业展翼,亳州起飞!古井集团工人正在灌装车间里忙碌(资料图片)张延林/摄01 药酒双子星 走向现代化6月18日上午,安徽张恒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亳州生产基地项目签约仪式在亳芜现代产业园区举行。这是第7
2月22日上午,邹城市举行2019年百项重点工程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妇女儿童医院暨妇幼产业园项目、泰玻邹城公司超细纱产业化项目奠基。邹城市妇女儿童医院暨妇幼产业园项目主要建设妇儿医疗区、公共卫生服务区、孕婴产业区、高品质居住区等4个片区。项目
编者按: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菏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全面展示2021年菏泽市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大众网·海报新闻联合菏泽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共同推出“美在菏泽·2021菏泽经济社会发展巡礼”,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便捷畅通的交通环境、热情好客的云州人民、优美旖旎的自然风光……日前,在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的一次旅游,让天津游客王先生深深感受到当地冬季旅游的魅力:“春暖花开时还要再来这里,那时的火山群一定更美。”云州区充分发挥文旅产
近年来,神木市主动求变,攻坚克难,克服多重不利因素,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引进社会力量,提升老景区,发展新景点,通过激活历史文化资源、修复完善自然生态资源,成功打造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
【大盘行情】 指数全天弱势行情,截至收盘,上证指数跌2.25%,报收2915.93点;深证成指跌3.24%,报收10401.84点;创业板指跌3.71%,报收2250.51点。两市共有388只股票上涨,4550只股票下跌;有26只涨停股,8
为了满足社会各界对IT人才的渴求,中公优就业全面进军高校IT教育市场,与高校展开深度合作,发挥IT培训机构注重实践的教育优势,与高校理论性强的计算机科学教育相结合,为学生们在毕业前走向人才市场,提供扎实的实践教育基础,实现“新教育”模式的创
这张图总结了php各个阶段的学习进阶之路,堪称php学习的圣经。无论是对现阶段的学习,还是对之后的职业规划都具有划时代的知道意义。小伙伴们抓紧时间收藏了。php学习路线图喜欢的小伙伴抓紧时间收藏了。浙江优就业